9月22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7起依法懲治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典型案例,體現了廣東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堅持從嚴懲處、全鏈條打擊、全力追贓挽損,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財產安全的決心。
人民群眾對電信網絡詐騙深惡痛絕,期待將其徹底鏟除、實現天下無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多次就打擊電詐做出部署,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近日中辦、國辦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的意見》,對加強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再次做出安排部署。不難看出,中央始終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零容忍”,抓住不放、持續發力,全力筑牢反電詐“防火墻”。
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人民法院高擎法律之劍,形成震懾。2017年至2021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10.3萬件,22.3萬名被告人被判處刑罰。今年上半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1.1萬件,2.1萬名被告人被判處刑罰。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今日發布的7起典型案例,是從嚴懲處打擊電詐犯罪的具體體現,是積極參與源頭治理和綜合治理、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硬核舉措。
廣東高院公布的典型案例再次警示我們,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電信網絡詐騙手法也在更新迭代,具有更強的欺騙性。有的犯罪分子假“公益”之名行“詐騙”之實;有的虛構網絡期貨交易平臺,長期利用公司化模式實施詐騙;有的組織主播線上直播互動獲取被害人的好感和信任,承諾進一步發展關系甚至線下見面,以誘騙被害人在直播平臺打賞;有的為逃避監管和打擊,將犯罪窩點設在境外,從境內糾集、招募人員前往境外作案;有的借助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騙取被害人信任后實施詐騙;有的針對微商群體,通過自賣自買的方式營造產品熱銷假象,誘騙從業者“入局”;有的把魔爪伸向學生,利用學生社會閱歷不足特點,誘以小利,將之成功發展為幫助犯?;臃?、花招迭出,不可不察、不能麻痹。
發揮典型案例作用,扎緊防范電詐籬笆。人民法院堅持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實行全鏈條縱深打擊的同時,公民提高辨識能力和自身防騙素質同樣十分關鍵。要警惕小恩小惠,遠離利益誘惑,并守好自己的個人信息,共同助力早日實現天下無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