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商務部統計,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8.42億,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5.44億。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引領全球數字經濟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互聯網為人類帶來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各類網絡交易糾紛、網絡侵權等。為適應互聯網發展和司法實踐需要,2018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關于增設北京互聯網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的方案》。
今年9月28日,廣州互聯網法院將迎來成立四周年。四年來,廣州互聯網法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凝聚依法治網思想共識,為我國在線訴訟模式創新、網絡空間治理等領域帶來了一系列改革創新成果,推動構建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互聯網司法模式,努力實現更高水平數字正義。
坐落于廣州市海珠區新港中路環球貿易中心48-53層的廣州互聯網法院,被譽為“云端法院”。
地處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和廣州灣區中央法務區海珠云上片區,從法院的落地窗往外望去,不遠處珠江綿延淌過,近處是林立的互聯網頭部企業辦公大樓,這里匯聚了騰訊、阿里巴巴、小米、科大訊飛等數十家互聯網行業翹楚與80萬高端產業人才。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司法引擎,是廣州互聯網法院成立伊始就確定的目標。
該院目前集中管轄廣州市轄區內應當由基層人民法院受理的11類互聯網案件。成立至今,已累計受理案件19.2萬宗,審結18.4萬宗,一審服判息訴率98.25%,自動履行率86.67%,辦案質效居全國前列。
互聯網法院的成立,是世界司法史上信息化背景下具有時代意義的創舉。以廣州互聯網法院為代表的三家互聯網法院,開辟了司法新境界,在訴訟技術、法庭形態、審理模式、裁判規則、社會治理等多個方面,產生了一系列與互聯網時代特點相適應的重大創新。
在線訴訟“探路者”
訴服能力完成從PC端到“指尖”升級
四年來,廣州互聯網法院率先探索,深入應用5G、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致力于打造和完善全流程在線訴訟新模式,產生了一大批便民利民的“黑科技”。
立案
凌晨2點還有人在網上立案
在廣州互聯網法院成立之初,“網上糾紛網上審理”“打造全流程在線訴訟模式”等口號和目標,對公眾來說多少還會略帶懷疑?!叭慷荚诰W上完成,技術上能實現嗎?”但很快,這一目標就在不斷的技術創新和迭代升級中成為互聯網司法新常態,并以實實在在的便利讓公眾直呼“接地氣”。
當前,廣州互聯網法院提供“24小時不打烊”的訴訟服務,該院建成的5G智慧審理平臺,支持當事人全天候在線提交立案申請。該院展示大廳內的數據大屏顯示,通過5G智慧審理平臺向廣州互聯網法院申請立案的人遍布全國30多個省份,有新疆的網絡消費者,海南的互聯網科技企業,還有香港、澳門的海淘平臺商家等?!懊刻?2點至13點是立案高峰期,但有時晚上22點之后甚至凌晨2點還有人在網上申請立案?!?G智慧審理平臺經過不斷優化,整合了訴訟咨詢、信息查詢、材料提交等29項在線訴訟服務,讓“一次都不用跑”的訴訟體驗越來越順暢、越來越簡便。
截至目前,平臺訪問量1209.67萬人次,在線立案率99.88%,在線庭審率99.76%,在線庭審平均用時和案件平均審理周期分別比傳統審理模式節約3/5和2/3.
開庭
疫情期間法官居家隔離、辦案兩不誤
廣州互聯網法院成立之初,仍設有多個實體審判法庭。不過大多數情況下,當事人無需來到法院參加庭審,而是可以在律師事務所、辦公室,甚至在家中遠程參與開庭。
為了進一步方便當事人、律師參與遠程庭審,廣州互聯網法院先后在廣州、香港、澳門等多地相繼布設了可提供一體化訴訟服務的便民終端機“E法亭”,該便民設施融合自助立案、遠程開庭、智能送達、在線調解等八大功能,打通了互聯網司法服務“最后一公里”。
5G虛擬智能法庭“YUE法庭”
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讓人員跨區域流動遇到困難。廣州互聯網法院依托司法科技創新實驗室,率先在疫情期間緊急孵化出一項在線訴訟技術:5G虛擬智能法庭——“YUE法庭”。2021年5月,廣州市荔灣區疫情防控形勢突然嚴峻,法官馮立斌因家處封控管理區域內,在其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開始居家隔離。為不影響如期開庭,同事將法袍、法槌、制服、綠幕等物品通過無人車送到了馮法官手中。與此同時,“YUE法庭”技術再次派上用場,僅憑一部筆記本電腦、一塊綠幕,居家辦公的馮法官在庭審直播合成畫面中,就像往常一樣端坐在法庭的正中央,審判席、國徽等法庭元素一應俱全。他的書房搖身一變成了莊嚴的法庭……“YUE法庭”讓在線審判有了全新的“打開方式”,法官和人民陪審員在疫情、臺風等特殊時期均可實現“異地同框同步”開庭。據統計,僅2021年5月,2名隔離在家的法官就利用“YUE法庭”開庭審理134宗案件。
目前,廣州互聯網法院在疫情期間探索出的在線訴訟技術成果,已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功助力粵港澳大灣區27家法院完成智能訴訟系統一體化部署,為疫情期間的司法審判持續賦能。
模式升級
5G智審卡片,指尖訴訟一觸即達
如果說互聯網司法審判1.0版本只是實現了異地同框審理,法官、原告、被告仍需要在同一時間上線才能完成庭審,該院今年全新上線的“黑科技”——All in message“5G智審卡片”系統,則開啟了互聯網司法審判2.0版本。
上線All in message“5G智審卡片”
該系統的突出特點在于,無需安裝下載任何APP,當事人只需輕輕一點手機短信即可錯時異地與法官聯系,完成陳述、答辯、舉證、質證、調解等全部訴訟流程,可以說是真正突破了時間、空間限制,在“全民指尖時代”及時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元司法需求。
執行
智慧執行,用大數據為“失信被執行人”畫像
除了立案、庭審階段的技術創新,四年來,廣州互聯網法院推動切實解決執行難的步伐也一刻不停。被執行人銀行賬戶余額只有幾十元,名下沒房沒車,真的沒有履行能力?“系統顯示,王某從事網絡直播已進賬486萬元。其中,在生效判決履行期限屆滿后直播進賬87萬元,明顯屬于具有完全履行能力卻拒不履行的情形?!眻绦蟹ü俨樵儼l現。原來是廣州互聯網法院“E鏈云鏡”智能執行分析系統為被執行人進行了“精準畫像”。
該院執行局長賴俊斌表示,打造“E鏈云鏡”智能執行分析系統,是該院積極運用前沿技術加強執行工作,提升司法大數據分析服務能力的一大創新舉措。依托該系統,法院可深入挖掘被執行人的網絡活動軌跡及財產線索,讓有能力而拒不履行的被執行人“無所遁形”。
廣州互聯網法院還上線了“E問執達”移動智慧執行辦案系統,當事人通過手機便可實現24小時與執行法官溝通交流,完成財產申報、執行調查等流程,操作簡單、快捷,不同年齡、知識水平的當事人都可輕松使用。
智能輔助
證據一鍵調取、侵權智能比對、文書智能生
四年來,廣州互聯網法院還推出多種全場景智能輔助應用。持續探索區塊鏈應用場景,建成“網通法鏈”智慧信用生態系統,引入通信運營商、大型互聯網企業等33家單位,當事人憑存證編碼即可一鍵調取電子證據。短短四年里,該系統實現了“由點至鏈,由單鏈至體系,由體系至生態”的立體化建設,被列入廣州市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綜合性試點重點項目。
以著作權糾紛全要素審判“ZHI系統”為代表的智能輔助審判應用,實現自動歸納爭議焦點、侵權智能比對等功能,裁判文書智能生成準確率達95%,有效釋放更多司法力量。成立至今,該院各項司法智能創新成果已獲5項國家專利及1項軟件著作權。
四年來,廣州互聯網法院先行先試,在線訴訟技術創新完成了由點到面,從單一到系統集成的深度融合,全流程在線訴訟服務完成了從PC端到“指尖”的蝶變升級,全面重塑了審判執行模式。
網絡空間“守護者”
護航數字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當前,網絡發展日新月異,許多案件涉及新經濟、新業態、新類型矛盾糾紛,沒有司法實踐先例可循,亟須通過精準裁判為網絡空間樹立健康新規則,劃定網絡行為邊界。
四年來,廣州互聯網法院十分注重從網絡行為的特點出發,平衡各方當事人利益及社會利益,尊重司法規律精神,生動展現了求解個案正義與網絡社會普遍正義“最大公約數”的不懈努力。
守護人民群眾網絡安全感
深入貫徹實施《民法典》,切實維護網絡空間公民人格權利,該院審理的“首份人格權禁令案”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擅用客戶照片宣傳案”明確經營者未經許可不得將消費者信息用于商業宣傳,獲評最高人民法院消費者權益保護典型案例。
“微信群主不作為案”庭審現場
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微信群主不作為案”明確微信群主應當履行群主管理責任,劃定了網絡空間“最小自治單元”的行為邊界,引發1.6億網民熱議。
不斷優化數字營商環境建設
廣州互聯網法院成立涉數據糾紛專業合議庭,聚焦網絡虛擬財產、數據財產權益、互聯網競爭秩序等領域,陸續受理了一批涉個人信息、虛擬財產、大數據資源在內的典型案件,以多個“首例”及時回應網絡社會熱點。
審理的“全國首例二手車車況信息案”,從二手車交易場景角度明確經脫敏化處理的二手車歷史車況信息不屬于個人信息或隱私,有效平衡了個人信息保護與數據流動的關系。
審理的“全國首例‘借名’直播虛擬財產侵權糾紛案”,明確實際使用人勞動創造的網絡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榮獲全國法院系統年度優秀案例分析評選活動二等獎。
妥善審理“全省首例涉人臉識別民事公益訴訟案”,推動數據司法治理向“數字正義”躍升。
該院“涉數據糾紛專業合議庭的設立,是廣東法院主動適應數字時代發展的一項制度創新?!濒吣洗髮W知識產權研究院院長徐瑄教授表示。
加強互聯網知識產權司法保護
四年來,廣州互聯網法院共審結互聯網知識產權糾紛87863件。
加強數字平臺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規制力度,在審理“虎牙訴斗魚電競賽事著作權侵權及不正當競爭案”中,認定電競賽事直播具有獨創性,入選年度網絡治理十大司法案件。
在“韓國株式會社訴三七互娛公司換皮游戲案”中,首次將“游戲具體玩法設計”作為游戲侵權的基本比對內容,獲評年度AIPPI中國分會十大版權熱點案件。
此外,全國首例“游戲短視頻侵權案”入選《中國審判》年度十大典型案例。
保障互聯網金融業態安全
四年來,廣州互聯網法院共審結互聯網金融糾紛63312件。依法規制了設置消費陷阱、霸王條款等違法行為。
在“XIN幣投資交易案”中,依法打擊虛擬貨幣交易行為,維護金融監管秩序,入選年度廣東法院涉互聯網十大案例。
在“網貸格式條款改變利率標準案”中,明確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不應在格式條款中以改變本金計算金額的方式變相改變實際利率標準,依法維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入選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第二批貫徹實施民法典典型案例。
協同共治“踐行者”
搭建大灣區多元解紛生態,積極參與社會治理
四年來,廣州互聯網法院不斷提高政治站位,主動對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與區域發展定位,始終與大灣區建設同頻共振。
上線全國首個跨港澳在線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匯聚66個調解機構、489位調解員,其中包括香港特邀調解員14名、澳門特邀調解員6名。成功調解糾紛近5.8萬件,平均調解周期僅29天,港澳居民對內地司法和法治環境的認同感不斷增強??缇硡f同機制獲評首屆“人民法院涉港澳司法合作優秀成果”三等獎。
攜手清華大學等12所高校搭建“云調U鏈”工作機制,發揮高校師生專業解紛優勢,進一步打造網絡空間共建共治共享的解紛生態圈。
著眼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拓展網絡空間協同治理新模式。
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騰訊、抖音集團等7家互聯網平臺布設“楓橋E站”網上解紛站點,通過開展“線上旁聽示范庭審+學者點評”等活動,讓企業、商戶清晰了解同類型案件的裁判規則,化解大量潛在糾紛。
廣州互聯網法院在履行好審判職責的同時,不斷加強對互聯網產業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和規制。成立至今,該院累計發布司法建議、行業觀察報告、審判白皮書等130余份,在加強未成年人保護、規范電商交易秩序、引導行業自律等34個方面持續發揮柔性監督效能。
為幫助涉網貸青年走出困境,廣州互聯網法院積極與共青團廣州市委合作開展“灣區有愛、網護青春”工程,對年齡在35周歲以下、糾紛標的金額在1萬元以下的涉網貸糾紛案件,實行執行和解前置,慎用執行懲戒措施,用司法溫度守護青春成長。此外,有近8萬名青少年接受了線上或線下預防教育。
“要大膽探索創新,健全完善互聯網審判新模式,建立引領時代的互聯網司法規則,促進互聯網空間有效治理,實現數據要素高效有序流通,積極服務數字經濟健康發展?!?021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到廣州互聯網法院調研時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