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徐聞縣錦和司法所與外羅邊防派出所聯合開展送法上漁船活動?;浰拘﹫D
在全國率先出臺推進全面依法治省行動方案,入選全國首批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項目)數量居全國首位,數字經濟立法先行先試,出臺《廣東省平安建設條例》,涉外涉港澳臺審判、知識產權審判等眾多領域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實現公共法律服務的普及化、一體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深入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用高質量法治為高質量發展護航,努力打造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科學立法:良法促善治,高質量立法護航高質量發展
法者,治之端也。
2022年,廣東開全國先河,為地方菜立法。如今,《廣東省粵菜產業發展和促進條例》已提上立法日程。為“菜”立法,這個“小切口”背后,是關乎民生的大事,將有效拓寬城鄉就業創業渠道,促進粵菜產業發展,傳承弘揚粵菜文化,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共同富裕。
敢為人先、先行先試。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加強重要領域立法、新興領域立法、民生領域立法,用高質量立法護航高質量發展。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2021年,廣東出臺《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這是全國首個數字經濟地方性法規;2022年3月,《廣東省中新廣州知識城條例》施行;2022年7月1日,《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正式施行,推動廣東打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出臺實施《廣東省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法治廣東建設“一規劃兩綱要”……近年來,廣東聚焦營商環境、社會治理、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立法,以靈活的立法形式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2017年以來出臺地方性法規、省政府規章120余部,大力營造國際一流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民生領域立法,回應民生關切。近年來,廣東先行先試,率先出臺實施全國首個規范鐵路安全管理的地方性法規,以立法形式對火車上的“霸座”行為說“不”;修改完善《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明確嚴厲打擊一切非法捕殺、交易、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廣東啟動緊急立法,僅4天就公布關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動員全省上下依法參與疫情防控;施行學校安全條例,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明確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為“熊孩子”問題開出法律良方……
一部部事關民生大小事的法律法規,為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粵港“清灣行動”聯手打私,執法人員登船檢查。韋昌鴻攝
嚴格執法:法治必行,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廣東、法治廣東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P>
2022年7月28日凌晨,廣東警方一舉打掉隱匿盤踞在汕尾海豐地區的兩個特大涉黑惡走私犯罪團伙。這是反有組織犯罪法頒布以來,廣東開展的生動執法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緊緊圍繞“把廣東建設成為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的目標,出臺《廣東省平安建設條例》,保持打擊破壞社會秩序違法犯罪高壓態勢,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深入開展“全民反詐”專項行動,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奮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廣東、法治廣東。
掃黑除惡三年專項斗爭期間,全省共打掉涉黑組織279個、惡勢力犯罪集團1126個,一批農村涉黑組織、“套路貸”涉惡犯罪集團、“砂霸”、“肉霸”等落網;近五年全省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3.2萬余起,累計勸阻疑似被騙事主2067萬余名,避免經濟損失近2123億元;開展粵港聯合“清灣行動”,打擊粵港澳大灣區水域走私偷渡等違法犯罪行為;開展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百日行動”,全省破獲刑事案件9萬余起,推動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8.73%……近年來,廣東公安機關用一記記打擊違法犯罪的重拳、鐵拳,擦亮了“平安廣東”的底色。
在全國率先推出居民身份電子憑證;全省全面推行廣東電子居住證;在全國率先實現全門類戶口遷移“跨省通辦”;在全國率先試點啟用電子往來港澳通行證;啟用首個非現場執法云平臺:“粵省事”讓數億人次感受到“指尖辦、免證辦、一次辦”的改革便利:“平安廳”廳、局長信箱全力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一系列改革舉措,助推廣東政務服務能力走在全國前列,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大大提高。
公正司法:高質量司法,讓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
2021年1月4日,一起高空拋物損害責任糾紛案在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69歲的阿婆被居住在35層男孩扔下的礦泉水瓶嚇倒摔傷,法院判決其獲賠9萬多元。該案被稱為“民法典實施全國第一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始終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一目標,全面加強民生領域司法保護,用高質量司法護航改革發展大局,多項審判檢察工作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如何讓人民群眾時時刻刻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廣東全面加強民生領域司法保護,近五年全省法院共審結各類民事一審案件452.9萬件。民法典實施后,廣州越秀法院、珠海香洲法院、深圳前海法院和寶安法院先后適用民法典,審結了涉及“高空拋物”“自甘風險”以及融資租賃合同和預付費合同糾紛案,用心用情用力解決民生領域司法訴求,維護好老百姓“頭頂上”“舌尖上”“腳底下”的安全。
如何把“紙上的法律”變為“行動中的法律”?廣東省檢察機關通過提前介入、引導偵查、提高認罪認罰適用率、降低“案-件比”和運用大數據信息化的手段來提高辦案效率,刑事案件的審結率逐年提高。目前,廣東認罪認罰適用率保持在85%以上。
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更快更好地實現公平正義的期待?全省訴訟服務網上聯通,提供全天候、“不打烊”在線訴訟服務;率先試行跨省線上立案,在廣州、深圳開展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探索要素式、“門診式”庭審和裁判文書簡化改革……近年來,廣東通過一系列司法改革不斷完善立案登記制度,讓人民群眾的訴權得到有效保障,辦案效率也大大提升。
如何用高質量司法護航改革發展大局?近年來,廣東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開展“南粵執行風暴”等專項活動,設立廣州互聯網法院、深圳金融法庭及破產法庭等一批新型審判機構,推進涉案企業合規改革試點,推進“法治體檢”常態化等,主動以改革姿態回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
全民守法:深入普法,讓全體人民信仰法治、厲行法治
法治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2021年,全國首家民法主題公園——深圳民法公園在深圳市龍華區正式開園,園內的深圳民法博物館同時開館,這也是全國首家民法博物館。
如何營造全體人民信仰法治、厲行法治的氛圍?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深入推進全民守法,扎實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創建了一批“嶺南普法依法治理”品牌,多項普法法治工作領跑全國。
聚焦群眾關切,廣東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強化矛盾糾紛源頭防范化解,同時善用法治手段化解矛盾糾紛。
近年來,廣東打造了以廣東法律服務網為核心的7×24小時運轉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近四年為群眾提供公共法律服務2385萬余次,群眾滿意度超98%.2021年,全省2133個專業調解組織調解各類糾紛100.3萬件;近五年來,全省31689個人民調解組織化解社會矛盾糾紛逾218萬件;圍繞突出社會矛盾問題開展專項治理,動態排查化解涉金融、涉房地產等重點領域矛盾風險,全力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如何提升全民普法和基層法治水平?近年來,廣東成立“八五”普法講師團,持續推進普法“七進”工作,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到全民普法的全過程、各環節,創建了一批“嶺南普法依法治理”品牌。
廣東珠海三板村的“農家書屋”,如今已成為村民們閑時汲取法治營養的“法治圖書館”。在這里,農家書屋化身普法陣地,群眾遇到難題可以即時獲得法律服務,打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書屋還開展鄉村法治文化沙龍活動,將普法課送到村民“家門口”。
在廣東,一堂堂形式多樣、內容生動的普法課,走進機關、鄉村、社區、學校、企業等。僅在全省各村居,就已建立村居“以案說法”平臺3500多個。普法課堂走進千家萬戶,使越來越多人感受到了法治的魅力,全體人民信仰法治、厲行法治的氛圍正在形成。
*深圳民法公園。羊城晚報記者鄭明達通訊員 司新宣 攝
“平安廳”
以“小信箱”撬動“大平安”
2021年5月,廣東省公安廳及全省21地市公安機關創新開設“平安廳”廳、局長信箱,設立專班運作,力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回應”。
“‘平安廳’信箱真是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承諾?!睆V東一名群眾特意向信箱發來感謝信。
2021年11月13日,廣東省公安廳“平安廳”信箱收到一封群眾來信。來信群眾稱,2002年2月,其父在自家旅館中遭遇歹徒殘忍殺害,請求公安機關破案緝拿兇手。接到來信后,省公安廳迅速將該案列為廳督辦案件,近日成功抓獲當年兇手,偵破案件。
這宗20年積案的告破,離不開“平安廳”信箱創新搭建的警民聯系“快車道”。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廣東省公安廳介紹,開設“平安廳”信箱,是廣東公安機關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公安工作“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總要求的具體舉措,是堅持和完善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內容。
在信箱首頁,這樣一段承諾非常醒目:“您對廣東公安工作的每一條意見建議,我們都會認真傾聽、誠心吸納;您的每一條舉報申訴,我們都會認真研究、及時辦理、作出回應,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件事情的處理中感受到公平正義?!?/P>
在這條“快車道”上,群眾直接對話、求助廳長,成為可能。
2021年6月29日,廣東省副省長、公安廳廳長王志忠通過網絡視頻與向信箱寫信求助的惠州市民楊先生直接對話,最終讓一宗7年懸案真相大白。
有專家認為,這種警民對話模式,搭建了傾聽民聲民意、解決人民群眾難題的更直接、快速、便捷的通道,搭建起了處理人民群眾身邊“疑難雜癥”的“直接通道”與扁平化機制,對于推動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尤其是處理一些長期困擾群眾的難題和個案切實有效。
同時,這種創新的機制和平臺,在洞悉民情社情、化解社會紛爭、保障公民權益、促使規范執法、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面也發揮著正面作用,對于推動平安廣東、法治廣東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記者從廣東省公安廳了解到,“平安廳”以“小信箱”撬動“大平安”,從2021年5月1日上線至今,已累計辦理群眾來信13.1萬封,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4.2萬個,根據群眾來信提供線索助破案件5703起,整改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執法問題,推動出臺執法規范性文件146份,生動譜寫廣東公安新時代“楓橋經驗”。
數說成就
●2021年中央對廣東省群眾安全感調查中,群眾感覺“安全”和“比較安全”的超98%。
●聚焦營商環境、社會治理、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立法,2017年以來,全省出臺地方性法規、省政府規章120余部。
●掃黑除惡三年專項斗爭期間,全省共打掉涉黑組織279個、惡勢力犯罪集團1126個。
●近五年,全省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3.2萬余起,累計勸阻疑似被騙事主2067萬余名,避免經濟損失近2123億元。
●廣東法律服務網近四年為群眾提供公共法律服務2385萬余次,群眾滿意度超98%.
●近五年來,全省31689個人民調解組織化解社會矛盾糾紛逾218萬件。
●廣東共建立村居“以案說法”平臺35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