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則社會穩、百姓安。
過去十年,東莞地區生產總值從5000億元增長至萬億元,常住人口從800多萬增加至1000多萬。面對經濟發展和人口聚集帶來的社會治理巨大壓力和艱巨任務,東莞創新探索,不斷推進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十年里,東莞連續兩次獲得全國平安建設最高榮譽“長安杯”,實現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典范城市“六連冠”。
回顧十年來東莞社會治理創新之舉,可謂不勝枚舉。其中,“智網工程”就是一顆耀眼的“星”。東莞“智網工程”建設以網格化和信息化為抓手,整合公共服務管理資源,健全基層服務管理平臺,通過網格管理員深入排查上報和職能部門的精準執法處置,把問題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從源頭上壓減基層社會治理風險,有力推動東莞社會治理開創新局面。
響應時代呼喚 創新建設“智網工程”
9月21日上午,在茶山鎮超朗村,網格管理員葉旭田正在開展日常巡查。在一棟臨街出租屋,他和同事走進一樓商鋪,檢查每一個滅火器、每一盞應急燈,爬上閣樓查看有無住人跡象,叮囑店家一定要注意消防安全,絕對不能在店鋪內住人。二樓以上是出租屋,葉旭田和同事檢查每一層的公共消防設施,打開消防栓查看能否正常出水。
根據工作安排,他也會進行入戶巡查熱水器、煤氣等方面的安全隱患,或者采集人員信息,進行反詐宣傳等等。作為一名網格管理員,葉旭田現在可謂“身兼多職”,既是問題隱患巡查員,也是政策宣講員、民情收集員、矛盾調解員等。這也是“智網工程”要求的工作職責。但在“智網工程”實施之前,這些“員”往往由不同的人擔任。
推進“智網工程”建設是東莞社會治理的創新之舉。
可以說,東莞長期以來都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2017年,東莞被評為2013-2016年度“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首次獲得“長安杯”。
但東莞常住人口多,人口結構倒掛嚴重,是典型的陌生人社會,社會治安形勢較為嚴峻。東莞市場主體多、出租屋多、“三小場所”多,導致安全隱患、矛盾糾紛較多。東莞市直管鎮的特殊行政架構中,各職能部門紛紛要求村(社區)設立專門機構、成立專職隊伍,從事各部門管轄領域的相關工作,這既增加了行政成本負擔,又導致基層社會治理力量資源分散。
新時代呼喚社會治理新突破。2016年2月,東莞決定全面實施社會服務管理“智網工程”,并明確由其統領全市網格化管理工作。這意味著東莞從傳統管理模式向現代治理體系轉變邁出了一大步。
以網格為基礎 整合資源推動協同善治
“智網工程”的基礎在“網”。
東莞將全市各村(社區)劃分為2934個基礎網格。所有市級部門在基層開展的網格化工作以“智網工程”的基礎網格為最小作業單元。圍繞“人口管理、城市管理、應急處突”三大任務,東莞已篩選政法綜治、教育、公安、民政、衛健、市場監管、消防、城管、住建等19個部門、共計481個事項入格作業。這張基礎網格由此成為一張“綜合網格”。
網格內的日常巡查工作則由網格管理員開展。目前,東莞組建了10291人的智網系統隊伍,其中投入到基層一線巡檢的網格管理員8107人。他們像葉旭田一樣“身兼多職”,并按照“派單”完成入格事項作業。這些網格管理員大部分由曾經的基層出租屋管理員、治安員、消防協管員等整合而成。
與此同時,東莞組建了4500多個網格工作群,吸納網格內的黨員、企業管理人員、出租屋房東等管理群體以及三小場所經營者、租客等熱心市民參與社會治理。推行商業綜合體、大型農貿市場、樓盤小區等物業管理方與網格化作業融合對接。開發“智網人人拍”小程序,鼓勵市民上報社會治理問題隱患并進行紅包獎勵。
“智網工程”推動社會治理由條塊分割走向資源整合,由分散力量向協同善治轉變。
這種轉變在基層顯而易見。石排鎮創新開展“支部建在網格上”,探索建立一套網格黨支部運行機制,使全鎮基層黨員和鎮村兩級工作人員下沉到網格,將網格范圍內的流動黨員、本村黨員、企業黨員等全部歸入新成立的網格黨支部統一管理。目前,該鎮共有1600名黨員活躍在各基層網格當中。茶山鎮實施“1+5+N”精細化管理模式,以“1”個基礎網格為單元,將駐點團隊成員、村(社區)“兩委”干部、網格管理員、專職安全員、鎮級輔警員“5”類常駐人員,以及黨建組織員、文化管理員、大學生村官、村(社區)黨員等“N”類力量分別放入網格中,全鎮網格力量從原來約160人上升至800多人。
以科技為支撐 提升社會“智治”水平
“智網工程”的支撐在“智”。
石排鎮網格管理員劉衍成每天上班時只要打開手機的一個專業APP,就可以看到最新推送的工作內容,他會根據任務的輕重緩急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檢查發現問題隱患,劉衍成就在APP里填寫上報,指揮調度平臺根據隱患的情況,將線索線上流轉給村(社區)或鎮有關職能部門。村(社區)或有關職能部門到現場處置完成后,在線上進行反饋。網格管理員再進行現場回訪,線上確認隱患是否已得到整治。如已整治完成就進行結案。
這整個過程,就是“智網工程”的“采辦分離”工作機制,即日常工作實行“發現上報,分類推送,協調處理,跟蹤回訪,評價結案”五步閉環工作原則。這種方式線上線下有機結合,反應快速、治理高效,淋漓盡致體現出“智網工程”的智能化、信息化。
“智網工程”自誕生之日起,就緊緊依靠科技的力量,突破傳統的社會管理手段。
“智網工程”東莞依托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開發使用統一的信息系統,上線運行云計算平臺、基礎數據庫、網格化管理系統、指揮調度系統、手機APP作業系統等,建立動態更新的數據庫,強化數據分析應用。以指揮調度系統為例,東莞已建成1個市級、33個鎮級、593個村級“智網工程”指揮調度平臺,形成市級頂層設計、統籌協調、督導考核,鎮級具體組織、聯動處置、日常監管,村級快速反應、前端核實、協同作業的治理局面。
目前,“智網工程”信息系統已升級至2.0版本,實現了復雜條件下的多部門系統對接,為全市網格管理業務運轉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一代的系統,實現了數據對接實時化。依托市政數大腦實時訂閱公安、市場監管、城管等部門14類1.3億條數據,實現對市屬各部門共計5371類信息資源、59.73億條數據的跨層級、跨部門按需調用,融合“二標四實”數據和智網自有建檔數據,盤活了社會治理領域的海量數據資源。
運用新系統,東莞將全市綜合網格進行重新調整劃分,將林地、水域等過往未納管的區域全部劃入相關網格,真正實現網格全域無縫劃分,做到“全域覆蓋、邊界清晰、無縫銜接”,成為省內首批完成綜合網格圖層采集工作的地市。
技術的支撐,推動東莞社會治理由傳統作業向科技運作轉變。隨著“一網統管”“一網統防”“一網統領”工作的推進,東莞社會“智治”水平將持續提升。
社會治理主平臺的作用得到充分彰顯
“智網工程”以網格化和信息化為抓手,經過數年建設,其作為東莞社會治理主平臺的作用得到充分彰顯。
在隱患排查方面,截至目前,東莞網格管理員在六年間累計發現上報問題隱患1456萬宗,完成處置1409.4萬宗,處置率為96.8%,初步構建起“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矛盾就地化解”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在溝通服務群眾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便民服務活動,政策宣傳咨詢,“小候鳥夏令營”,走訪服務精神病人,關愛幫扶獨居老人、困難戶等,至今累計開展各類服務超過5.3萬次,直接涉及的群眾超過70萬人,全力打通服務管理群眾“最后一百米”。
在專項行動方面,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開展疫情防控專項排查、防范溺水等專項行動。例如今年開展的出租屋、“三小”場所疫情防控專項行動,全市共出動網格員16.6萬人次,排查出租屋39.1萬棟,“三小”場所52.1萬間,共發現未落實疫情防控“五件套”措施1.9萬宗,未如實申報信息人員2.5萬人,為促進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貢獻力量。
在宣傳引導方面,截至今年9月僅“莞邑網事”宣傳活動就已15936場次,讓社會治理、平安友善的理念隨著“智網工程”工作覆蓋面的不斷擴大而潛移默化、深入人心。
主動尋找隱患,最大限度消除隱患;主動采集數據,推動共享應用;主動服務群眾,推進協同共治。隨著“智網工程”建設推進,東莞社會治理從問題導向轉向目標導向,由被動防控轉向主動治理,推動東莞加快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東莞+、東莞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