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些年基層群眾的法治獲得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那里的鄉鎮、村里都設了便民中心,老百姓就近辦事辦證,不用來回跑;還有,曾經的‘奇葩證明’‘重復證明’不見了,老百姓都點贊?!彼拇ㄊ錾揭妥遄灾沃蒉r業農村局機關黨委書記劉驥代表說,這是她駐村扶貧6年間的切身法治感受。
劉驥代表的感受,正是新時代政法領域改革重要成果的生動寫照。
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法機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新時代政法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政法改革成為黨的二十大期間不少代表討論的熱點,十年來改革的成果也贏得了代表們的贊譽。
重構權力配置運行機制
促執法司法公信力提升
“我們辦的不僅是案件,還是別人的人生?!边@是司法責任制改革實行以來,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部主任章春燕代表和同事們常說的一句話——改革,切實增強了檢察官們辦案的責任心。
改革前,司法機關人人都能辦案,辦案要層層報批,存在責任不清等問題,影響司法公正。改革后,一批政治過硬、辦案水平高、業績突出的人被選拔為法官、檢察官,實行“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誰辦案誰負責、誰決定誰負責”的辦案責任制,壓實了辦案責任。
放權不放任。從擴大人民陪審員參審范圍到深化司法公開,從建立執法司法監督智能化平臺到領導干部和司法人員過問案件記錄留痕,改革不斷健全執法司法權制約監督機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入警17年的湖南省長沙市公安局高新區分局雷鋒派出所所長安志代表說,十年來公安執法工作最深刻的變化之一,就是執法監督管理更加系統嚴密,建立了執法全流程記錄制度,實現了對執法活動的全過程留痕、可回溯管理,有效規范了民警的執法行為,人民群眾警務評議滿意度不斷提升。
為了讓司法責任制“長出牙齒”,政法機關嚴格落實追責懲戒機制。2021年,全國檢察機關重點對2018年以來再審改判糾正的246件刑事錯案啟動追責,從嚴追責問責511名檢察人員。僅“云南孫小果案”就依法處理了12名違反檢察職責的人員。
以公開促公正,成為改革的一大亮點。截至目前,中國裁判文書網文書總量超1.3億份,訪問量近960億次,中國庭審公開網總直播案件超2000萬件,觀看量520余億次。司法公開的廣度、深度可見一斑。
江西省貴溪市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泗瀝人民法庭庭長周淑琴代表不禁感嘆:“司法更陽光、透明化,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改革帶來的變化和公正司法?!?/P>
這是一場有高度、深度的改革。通過改革政法機構職能設置、改革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和人財物管理體制、制度等一系列舉措,打出組合拳,重構權力配置和運行機制,助力執法司法公信力顯著提升。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三級高級檢察官施凈嵐代表坦言,回顧十年走過的探索之路,重塑性的權力配置和運行機制改革非常必要,改革使執法司法公信力明顯提升,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增強了法治獲得感。
打通流程健全訴訟機制
實現公正與效率相統一
作為一名執業27年的律師,山東三和德通律師事務所主任楊希勇代表特別關注訴訟制度機制改革,看到司法機關近年來構建起全流程、無紙化、實時在線的網上辦案新模式,在辦案中切身感受到新模式帶來的高效、便捷,他由衷地表示贊賞。
“有的當事人拿起手機就可以打官司,真的太方便了?!彼袊@道。
多位代表評價,十年來,我國法院為網絡時代的司法模式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子,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數據統計,2012年至2021年,全國法院受理的案件數由1300萬余件增長到3300萬余件。
以改革促質效,勢在必行。法院深入開展民事訴訟繁簡分流改革,在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前提下,大案精辦、簡案快辦,整體辦案質量和效率顯著提升,有效降低當事人訴訟成本。
這是一場講速度、力度的改革。從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到探索建立公益訴訟制度,再到完善四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改革進一步健全訴訟制度機制,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公正與效率相統一,跑出了辦案“加速度”、司法滿意度。
檢察機關緊抓生態環境、食藥安全等領域損害公益突出問題,加大公益訴訟辦案力度,2021年立案16.9萬件。章春燕代表介紹,浙江檢察機關積極探索辦理婦女平等就業權益、無障礙環境建設等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全方位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如何確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懲罰、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政法機關大力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嚴格落實罪刑法定、證據裁判、疑罪從無的原則,切實維護當事人訴訟權益,強化人權司法保障,確保案件經得起歷史檢驗。
當下,我國刑事犯罪結構與犯罪態勢已發生深刻變化:嚴重暴力犯罪比例大幅度下降、輕微刑事犯罪上升。為此,檢察機關踐行“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2021年不批捕、不起訴的數量比2018年分別上升了28.3倍和1.5倍。
“當寬則寬、該嚴則嚴?!笔﹥魨勾碚f,通過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依法精準適用刑事拘留、逮捕、查封、扣押凍結等刑事強制措施和刑事追訴,努力實現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最佳平衡,維護了司法公正,修復了社會關系,促進了社會穩定。
完善便民利民改革舉措
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前不久,公安部等部門印發《關于深化機動車檢驗制度改革優化車檢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從2022年10月1日起進一步放寬私家車檢驗周期,有效降低車輛使用成本,得到社會一致好評。
據統計,十年來,公安機關先后推出了127項交管便民利企改革措施,僅18類業務持身份證一證即辦一項改革,就累計為群眾減少辦事材料30多億份。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十年來,群眾的需求始終是北京公安交管改革警務、改進工作的導向?!北本┦泄簿止步煌ü芾砭种行膮^交通支隊支隊長孟昆玉代表說,從組建鐵騎警務提升處警效能到推出慢行系統保障自行車路權,從智能聯控規范信號燈到警種融合整治貨車闖紅燈屢禁不止問題,一系列改革讓群眾的投訴少了、笑容多了。
這是一場顯溫度、態度的改革。十年來,政法機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不斷完善便民、利民改革舉措,改革的紅利不斷釋放,人民群眾得實惠。
群眾辦證辦事煩瑣?“減證便民”在行動,各地各部門組織清理各類“證明事項”1.3萬多項,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問題。
群眾需要法律幫助?法律援助來幫忙,制定實施法律援助法,擴大法律援助范圍,5年來,全國法律援助機構組織辦理法援案件698萬余件,惠及721萬多人。
立案難、執行難,曾是困擾群眾、影響司法公正的頑瘴痼疾。法院一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實現超95.7%的案件當場立案;一面創新民事執行體制機制,讓老賴“一處失信、處處受限”,有力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對依法應當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法院還通過完善訴訟服務大廳功能區、推廣跨域立案、網上立案、多元化解E平臺等,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彰顯了司法溫度?!敝苁缜俅碚f。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受訪代表們一致表示,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是政法改革永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持續深化政法改革,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法治日報)